新质生产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改造了生产函数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创新成果和理论飞跃,回答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符合创新的一般规律,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先进性、绿色性和开放性的属性,将力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尚存在理论认知局限和实践挑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推动理论创新,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带来的影响;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制造业企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以中国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增值税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地考察了税收激励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及作用机制。本文发现,税收激励显著降低了企业污染强度。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税收激励主要通过减排设备投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规模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减排。此外,本文通过引入企业异质性特征检验税收激励对企业污染强度的差异性影响,发现税收激励显著降低了外资、私营以及具有高融资依赖度的企业的污染强度。最后,本文还深入探讨了增值税转型与污染持续期的关系,发现税收激励降低了企业污染持续期。本文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解释财税政策所引致的环境治理效应,还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全面阐释了税收激励的绿色效应。
本文从流动性覆盖率(LCR)监管要求出发,探究商业银行微观行为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创新性地将LCR监管约束引入DLM的模型框架下,推导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116家商业银行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发现,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在中国显著存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会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做出负向反馈。LCR监管要求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管理行为的选择:商业银行囤积流动性资产将会减弱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风险承担效应,而对融资渠道管理、提高负债质量的行为则会增强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风险承担效应。LCR与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监管要求和资本监管要求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因此,应合理引导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安全性。
作为“十三五”以来的核心节能目标政策,能耗双控对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但鲜有文献评估该政策的经济效果。本文基于浙江省能
耗双控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06—2013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量化评估能耗双控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能耗双控政策促进浙江省第三产业占比平均提升0.89个百分点,对当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率约为27.25%。机制分析表明,浙江省能耗双控相关政策在资源分配上倾向于支持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同时能耗双控政策加速了高耗能企业的退出率,从而为低耗能的服务业腾出发展空间,最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分析发现,能耗双控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上限的负面影响存在逻辑支撑和事实依据,但对经济增长下限的影响尚不显著。本文为理解能耗双控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和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