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为了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测度,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理论出发,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方法论和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评估框架。然后通过结合调查数据、上市公司数据、官方文件等多维基础数据,以全国27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由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38项三级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评估体系,对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评估,并从总体、分维度、分区域、分城市类别等角度考察新质生产力的现状特征和短板,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政策建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以人才培养作为关键支撑、以科学的政策安排作为重要保障。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数字技术得以迅猛发展、数据面临隐私和安全保护问题、就业结构受到冲击、数字鸿沟以及全球化竞争加剧等现象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制度设计带来挑战。这对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新要求。首先,需要完善自主创新体系、革新科创体制以及配套发展新型生产关系,催生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动力作用。其次,需要创新教育制度和人力资本制度,为新质生产力匹配数智化新型劳动者,充分发挥人才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最后,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分配制度、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要素活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政策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体现正深刻影响着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遵循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而且在数字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强大创新驱动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以新能源结构、新配置体系、新业态模式、新保障手段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框架。现阶段,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发挥其促进低碳生产消费、形成高效配置方式、发展新型数字技术、创新智能监测手段的作用机制,着力驱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能源全产业链韧性、加快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因此,立足于新一轮能源革命与科技革命叠加的关键历史节点,要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扩大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范围;优化能源市场结构,推进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同发展;提升能源人才素养,培育“数字+能源”的应用型人才队伍;坚守能源安全红线,构建高自给率和高独立性的多能源系统。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转型升级,绿色生产力也是传统生产力的转型升级。绿色生产力属于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推进绿色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双轮”驱动。只有推进绿色科技创新才能解决“生态不经济”问题,实现“高效且生态”的效果。绿色科技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国际导向。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变革生产关系。本文认为应全面建立自然资源生产率领跑者制度,全面深化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绿色财政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要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撬点,点燃新质生产力动力引擎,实现新质生产力多点突破。现代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载体,要以产业体系跃迁升级为主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由点到线扩散,实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提升和大面积扩张。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并引发新技术经济范式替代旧技术经济范式,加速新质生产力向经济各领域渗透,主导新一轮经济增长。要积极响应、对接新技术经济范式要求,推动新一轮技术经济范式落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新局面。
在产业层面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有利于明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从而确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本文基于KLEMS增长核算框架和自主构建的时序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我国产业层面的TFP,分析其动态演变;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化投入的影响,为此将工业分解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分解为数字化资本和非数字化资本。研究发现,第一,长期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TFP增长率高于传统产业,促进了产出增长,且其数字化资本存量与TFP有正向关系。第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投入增长缓慢,对其产出增长贡献很小,同时其数字化资本存量与TFP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三,对经济总体TFP的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总TFP提升的主导力量,农业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服务业和传统产业对总TFP的提升贡献不大。第四,从资源的产业间配置来看,数字化资本和劳动的再配置对总体TFP增长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突出“因地制宜”,首先需要科学评估各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本文基于全球视野,采用可变要素产出弹性假定下的索洛余值法对我国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首次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展开比较,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敛散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中位数在大多数年份为正,而国外主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负增长态势。我国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向国际发达城市不断靠拢,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分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西部和中部城市,一、二线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其他城市。国内外城市、国内不同区域内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均表现出收敛趋势,且东部和中部城市的收敛速度快于西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