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构建包含碳循环以及气候变化的两国BGG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宏观金融的影响以及不同碳排放目标下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以温度波动为代表的物理冲击降低了国内外产出和净资产,增加了企业风险溢价和违约率,这种负效应随着温度波动幅度增加而加大;碳减排技术存在正的外部性,增加了国内外产出和净资产,降低了企业违约率和国内碳排放量;碳减排成本主要由较努力减排的国家承担,在没有外界约束条件下,各国都存在较强的“搭便车”动机;只有在各国都积极制定碳减排政策时,气候变化冲击对宏观经济金融的影响最小,国际合作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本文提出加大全球范围绿色技术合作力度,降低绿色技术壁垒;优化贸易结构,激励和发展高质量绿色产品贸易;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的气候投融资合作,丰富绿色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运行中普遍使用的一个概念,它与资金流向直接相关,中外众多文献聚焦于金融产品的卖方,将卖方的变现性风险界定为流动性风险,相关政策也侧重于此。在商品交易和金融产品交易中,流动性都是由买方提供的,充分保障买方权益、调动买方资金入市应成为金融市场机制设计、政策取向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核心。在防范流动性风险中,必须将买方对金融资产的需求特征作为研讨重心:一是金融交易的法治化。贯彻“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制定并落实金融交易的负面清单。二是满足买方合法需求。坚决且及时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市场出清机制。三是切实维护信息公开披露,避免重要信息通过行政渠道传递引致的负面效应。
养老金是最为主要的社会保障支出类型, 对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潜在的重要性。 本文采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 (CHIP) 2013 年和 2018 年住户调查数据, 在市场收入的基础上讨论养老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 发现养老金 “普涨” 和 “提低扩面” 都不会导致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通过对比分析工资函数和养老金函数, 本文发现户籍和工作单位所体现的养老保障制度分割是导致养老金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户籍和单位性质可以解释 2013 年养老金收入不平等的 77. 05% , 2018 年为 66. 64% ; 并且养老金与工作期间的工资、 缴费之间的关系表明, 养老金的再分配效应主要表现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收入转移, 而不是缩小同一年龄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再分
配。 未来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应当更加强调不同保障制度并轨的重要性, 并且避免养老金收益分配的过度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