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手动整理、文本挖掘以及实地调研等收集的海量微观数据,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dex of Banks in China,DTIB),并据此分析了2014—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演进趋势与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始终保持领先,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城市商业银行整体表现一般;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无论在整体水平还是在增速上均相对落后。银行间数字化转型差距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呈现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2)从分指数来看,数字化战略指数和数字化组织指数均有较为显著的增长,但数字化客户指数、数字化产品指数、数字化技术指数的增速趋缓。这表明相对于数字化战略与组织的“软”行为,数字转型进程中的客户、产品与技术等“硬”行为调整相对迟滞。(3)空间特征分析表明,无论在省级层面还是区域层面,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结构差异明显。Moran 指数结果表明,各省级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示为 “高高”“低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从 Theil 指数及其分解可以看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银行数字化转型总体差异、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本文为在新发展阶段,科学客观地刻画并持续跟踪中国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充分发挥银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明确的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货币互换。美联储货币互换逐渐成汐危机期间美国捍卫美元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美联储货币互换是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金融合作机制。在历次货币互换中,美联储都倾向于选择与其经济、贸易、金融、军事联系密切的发达国家建立货币互换协议;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仅有巴西和墨西哥能有机会与美国建立货币互换协议。美联储货币互换网络的建立维护了全球金融市场稳定、防范危机爆发,美联储实际上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这也间接地维护了美元霸权。美国逐渐在 IMF之外建构一套新的全球流动性供给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格局,并事实上形成了排除中国在外的国际货币金融联盟。在此情形下,中国需从五方面着手应对:一是大力支持以IMF 为首的国际多边机构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努力;二是继续推动IMF、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治理机制改革,让其更充分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三是推动在东亚区域、RCEP 与“一带一路”建立类似于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协议的多边货币互换机制;四是通过新的策略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五是抓住数字货币发展新机遇。
作为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制度之一,融资融券是“市场稳定器”,抑或是“市场崩盘加速器”,目前仍未形成一致结论。此,本文分别研究了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交易将显著增加个股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程度,而融券交易虽然可降低市场长尾,但将显著增大对市场厚尾的贡献。强化对两融业务的监管,显著降低了融资融券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程度,但也损失了个股的流动性。机构投资者对于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系统性风险贡献程度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显著降低了融券交易对系统性风险的正向影响,但仍可能放大融资交易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最后,本文认为收益率溢出网络是融资融券增加个股系统性风险贡献程度的重要渠道,在网络中具备系统重要性特征且融资融券比重较高的个股更容易将风险传递至其他股票。
近年来,家庭住房财富不断积累,然而消费增长乏力。住房财富如何影响家庭消费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2019年数据,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探究住房财富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住房财富增加能够显著促进城镇家庭消费,特别是对非日用品消费的影响显著大于日用品消费,多套房的财富效应显著大于一套房。机制检验表明,受到流动性约束以及具有预防性储蓄倾向的家庭,住房财富效应更明显,其中预防性储蓄倾向对住房财富效应的影响最大。财产性收入在直接住房财富效应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并且受到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负向调节。加入CHIFS 2015问卷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建议是,增加住房财产性收入,提高住房资产流动性,创新住房金融产品,健全多层次住房供给与保障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僵尸企业成 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拦路虎,厘清僵尸企业的成因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开发区设立为研究背景,基于2010—2018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开发区设立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开发区设立显著抑制了企业僵尸化。这一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开发区的政策纵容效应会加剧企业僵尸化,但集聚纾困效应和媒体关注效应会显著抑制企业僵尸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开发区设立一方面对僵尸企业的复活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开发区设立通过抑制区内企业的客户僵尸化发挥供应链协同效应,对区内企业的供应商僵尸化的抑制作用则未得到验证。本文的研究理论上丰富了僵尸企业的动因研究,实践上对僵尸企业治理和开发区治理优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借助全国范围的中学生调查数据,本文使用随机分班机制识别了校园暴力风险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构造班级中同学打架斗殴的比例,我们发现,校园暴力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同学的打架行 会通过同辈表现、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对于未来的期望等渠道降低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女生受到班级其他学生打架的影响更小,且男性班主任管理的班级中男生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扩展了暴力负面影响的学术文献,也为遏制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必要性提供了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