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文化和法律模式是影响股票市场估值及其变化的重要制度因素。受崇尚节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与市场经济转型伴生的金钱文化等共同影响,当前中国金融文化颇具特色,在储蓄倾向和储蓄积累冠绝全球且强烈偏好存款等低风险资产的同时,市场的投资行为呈现审慎性和投机性并存、短线交易和价值投资理念交织的复杂状况,致使在中国市场中出现了高波动、高换手率和低市值股票的估值显著高于低波动、低换手率和高市值股票的现象。鉴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模式以及市场化、国际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法律模式不仅与欧美不尽相同,且仍处于持续完善中。股权分置改革、新《证券法》实施等重大法律制度变迁改善了投资者保护状况,对股票市场总体估值以及不同产权性质、不同换手率和成长性的股票估值分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步入经济发展新时代后中国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我国资本市场估值也随之产生明显的板块间差异,由此本文探讨了科技创新、产业周期与企业市场估值的影响,通过对市场估值现状梳理以及实证检验发现:(1)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越高、专利数量越多,企业的市场估值水平越高;(2)处于初创期的产业的市场增长潜力最大,相应的企业市场估值水平也越高;(3)企业创新水平对企业资本市场估值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科技行业、处于成长和衰退期的企业中更大;(4)区分产业周期后结果表明,初创期对企业市值的积极作用最大,衰退期对企业市值的消极作用最强。
本文的研究对挖掘并修正资本市场非理性因素,合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十年为期限的超长期贴现率是长期项目评估、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参数,其取值高低关乎气候风险和绿色发展等重大社会议题的政策取向和实践,过高的长期贴现率意味着对长期风险和未来世代福利的忽视和低估。中国超长期贴现率长期以来由于数据的限制,其参数估计一直存在困难。基于房地产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以及土地最高出让年限的中国特色房地产制度,本文基于北京市二手房交易大数据,首次实证分析了中国房价中的期限信息。研究发现,在49~65年的期限范围内,产权剩余期限每少1年,房价平均降低1.2%。基于贴现率模型的结构性估计结果表明,超长期贴现率约为2.9%。结合房地产市场短期贷款利率,本文推算出一条递减的社会贴现率曲线,贴现率由短端的5.0%,下降为60年期的3.0% 左右。本文的结论为我国公共项目社会贴现率的调整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也为长期项目投资的评估、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标准。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仍面临较大的三重压力,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深。本文首先构建多部门竞争供应链的基准模型,其后分别根据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构建供应中断和关税上调、内外需求萎缩、企业预期下降的子模型,探讨三重压力对不同部门的供应链调整和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影响。模型分析表明:供给冲击将促进一国竞争劣势部门发展,提高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参与度;需求收缩对优势和劣势部门供应链调整存在异质性影响;企业预期转弱导致两端优势供给部门深化单循环程度,该影响随着部门优势递减而减弱。本文利用2001—2016年中国及进出口贸易国家的上市公司基本信息和财务数据,根据不同情形分别构建压力指标和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三重压力的综合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充分发挥优势部门领头作用,构建完善本土产业链集群,促进落后产业升级转型,通过优化关税政策和贸易协定,构建高质稳定的国外供应链,以多元化、高弹性的供应链持续推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政策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政策如何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有待验证。本文首先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估了216个城市的紧凑度水平,在此基础上借助DID 模型实证考察了开发区升格政策对城市紧凑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开发区升格政策推行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紧凑水平提升,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从路径分析来看,集聚效应和政策效应对于开发区升格的影响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开发区升格政策在市场化水平更高、政府干预程度更低、中小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作用效应更加显著。本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区域政策的作用,并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了新思路。